陈方若:优质产业生态是中国制造业重要家底 发布时间:2024-08-30
“恶性竞争可能会对产业生态的发展带来灭顶之灾!”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方若毫不讳言“内卷”对产业生态的负面影响。
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,要强化行业自律,防止“内卷式”恶性竞争。这一提法,迅速成为业界学界关注的焦点。
中国制造产业生态如何?中国供应链到底面临哪些不确定性?
近日,由宝安区委宣传部、深圳报业集团联合主办,深圳商报/读创客户端承办的“新质生产力 链动大湾区”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携手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、上海交大深圳研究院,深入调研宝安先进制造业集群。调研采访组与陈方若面对面,探讨管理学家眼中的产业创新与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。
数字化为企业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
深圳商报:您这次走访了深圳的智能制造企业,如雷曼光电、大族激光等,这些企业在哪些方面给您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?
陈方若: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些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世界前列,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。
雷曼光电,是LED行业的领头羊。20年前,这个产业领先世界的都是一些日韩公司,美国也有一些。后来中国企业从低端产品开始,借助中国大市场的优势,加上中国企业家非常好学,而且学得很快,现在形成了一个格局:全球60%-70%的LED产业都在中国,而且大部分还在深圳。这样的一种速度是非常了不起的。
大族激光也是同样印象,一个行业从低端到世界领先,也就短短十几年。我想不同行业这种故事非常多,说明了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,而且我相信未来一定能够做得越来越好。
深圳商报:提及智能制造,有一个高频词:数字化转型。您多次提到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管理创新,这个怎么理解?
陈方若:我一直在商学院提倡一个观点:管理也是生产力。我们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生产力。特别是企业发展过程中,一方面受益于技术创新,另一方面还有管理创新。
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讲过一句话:管理很重要的一个任务,就是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。管理如果做得不好,可能就是蛮干,不是巧干。
我想强调这一点:大数据、人工智能都是技术上的一些创新,其为管理进一步提升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工具,一种前所未有的工具。数字化转型浪潮下,管理的本质没有变,还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这个是最关键的。
深圳商报:当所有企业都在高喊数字化转型的时候,有哪些值得警惕的现象?
陈方若:很多企业,真的就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。数字化在我看来是个过程变量,不是终极目标。它只是一个工具,要用来解决问题的。
我调研的数字化转型比较成功的企业案例,很多时候是问题导向,就是说这个问题按照传统的方式无法解决,或者解决得很不好。现在有了数字化这种新方法,就可以把问题解决得更好。
企业要考虑投入产出,而不是买了多少设备,建了多少网络,数字化水平就牛了。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,对企业来说是致命的。
优质的产业生态是中国制造业底气